中新社北京4月7日电 题:探访元代京杭大运河北端水源:一池清泉润百年
中新社记者 徐婧
沿北京颐和园西侧的玉泉山向北约40公里,有一眼“复活”了的白浮泉。它位于新建成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泉水汩汩流淌,遗址上九龙池的“龙泉漱玉”景观重现。
700多年前,为解决漕运难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提出白浮引水方案:修建白浮堰导入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前身),再汇入积水潭,与南来的河道相接成为通惠河。自此,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白浮泉成为元代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
记者在与泉水相邻的龙山山麓看到,山花争相开放,白鹭在林间栖息。昔日通过漕运滋养京城百姓的白浮泉,成为市民家门口的亲水休闲地。
北京近年来实施了系列举措保护运河、挖掘运河文化。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围绕大运河建设将打造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民生之河、融合之河;北京将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推进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总规划面积为63.16公顷。其中,公园一期工程总占地面积11.6公顷,将于4月8日开园。这座公园不仅是一处遗址,园内文物古建在重现风貌的同时,也注重传承历史文化。
北京市昌平区博物馆原馆长邢军介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主要有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等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的都龙王庙曾是著名的祈雨场所,正殿内两侧墙上绘制的壁画在2020年得到了修复;现今的白浮泉由“白浮之泉”碑亭和九龙池两部分组成,这座碑亭是1989年在原址的基础上仿建的;碑亭内,石碑上刻有侯仁之撰文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字样清晰可辨。
白浮水与运河的故事始于元代,流向未来。在公园鹭影台景区,沿路摆放着观鸟爱好者在昌平地区拍摄的摄影作品,游人在此可观鸟更能识鸟。公园内龙山东麓的龙泉禅寺,现已被建设为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通过“大都初兴觅水源”“龙泉北导济漕运”“通惠舟楫壮帝都”三个展厅介绍白浮泉建设的始末及对后世的影响。
“北京水系的基础从何而来?”“白浮泉的独特景观是什么?”……记者看到,互动大屏上共有32个问题,点击问题便可自动播放答案;在引水济漕体验厅的沙盘,依次点亮各泉水后,一条完整的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线路就将呈现在人们眼前。展览通过科技手段与游客互动,展现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
龙泉禅寺最北端的房间是龙山书院研学教室,主要用于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和读书会活动。北京昌平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吴振平介绍,第一期读书会将于8日启动,届时,文物专家将带领同学们阅读一本运河文化的书籍。
在龙泉禅寺内的“源上源”咖啡吧,以“龙兴好运”为主题的文具、日用品、装饰品等文创产品供游客选购。吴振平表示,随着大运河沿线区域协同发展的愈加深入,该集团还将对接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文化资源,共同彰显大运河文化带在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和带动区域合作方面的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