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旅融合彰显国际滨水旅游名城风采

  武汉12月10日电 (记者 张芹)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过去10年,该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国际滨水旅游名城风采得到进一步彰显。

  多元文化造就名城

武汉东湖樱园夜景(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武汉东湖樱园夜景(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据介绍,武汉山水形胜,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大江大湖、大开大合的城市地理格局世界少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春天樱花浪漫,夏日荷花争艳,秋季丹桂飘香,冬来红梅傲霜,造就了“四季花城”的美名。

  武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文明重要传承地,这里孕育了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木兰文化、首义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留下大批动人传说和珍贵遗迹。其中,位于黄陂区盘龙湖畔的盘龙城筑于商代,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80多所高等学府校园景致优美,宜学宜游宜研。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武汉东湖樱园(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武汉东湖樱园(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近年来,武汉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并取得了新成绩。艺术精品创作硕果累累、振兴武汉“戏码头”取得新成效、武汉作为中国戏曲演出交流中心地位不断凸显。

  武汉是汉剧发源、发展、成熟之地,目前,武汉拥有京剧院、汉剧院、楚剧院、歌舞剧院、人民艺术剧院、杂技团、爱乐乐团、说唱团等8家专业文艺院团,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通过实施振兴武汉“戏码头”工程,好戏不断、名家辈出,涌现出夏菊花、何祚欢、赵瑞泰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多人获得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曲艺牡丹表演奖。其中,武汉梅花奖获得者总人次达12人次,数量居中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成功举办第17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武汉)汉剧艺术节、琴台音乐节、武汉国际杂技艺等艺术盛会,吸引大批国内外著名乐团、名家前来登台演出。此外,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滨水名城风采彰显

武汉中心城区夜景(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武汉中心城区夜景(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近年来,武汉通过实施精品景区发展计划,围绕长江、东湖打造世界级旅游项目;以“木兰十景”为核心,打造国际级生态文化休闲综合性度假区;依托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革命教育之旅和中国红色旅游教育示范基地;以黄鹤楼为引领,建设古琴台、盘龙城等一批历史遗迹公园;优化丰富长江、东湖特色夜游活动,打造夜游观光品牌等。

  如今,长江武汉段逐渐成为城市核心景观中轴;江滩公园成为生态文明共享体验区;东湖生态绿心通过优化提升生态景观,建设成为世界级绿道网络;100多个湖泊,形成一湖一品、一湖一景。

  此外,武汉实施旅游产业融合计划,推进“旅游+文娱”“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现代农业”“旅游+工业”等模式,拓展旅游新空间。居中独厚的武汉,正成为中国重要、全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武汉辛亥革命主题景区(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武汉辛亥革命主题景区(资料图)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十年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业态、产品、市场的深度融合,催生旅游演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目前,武汉市文旅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2家,正加快打造“动漫之都”“游戏之都”“电竞之都”。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行社企业数量由288家增加到478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从23家增至52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从1家增至3家,4A级旅游景区从15家增至21家。

  2021年,该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972家,实现营业收入2545.2亿元,同比增长21.3%;全市接待游客人数2.7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20.84亿元。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目标定位,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打造文化繁荣的新时代现代化城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