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这一幅“双面绣”,值得细细品鉴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7月6日上午,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发人深省。

  一面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一面是日新月异的突破。在苏州乃至江苏,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科技、历史感与未来感的反差与张力、共生与融合,令人印象深刻而启发良多。

  工业园区、企业、历史文化街区、科学实验室……从苏州到南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的考察行程,蕴含着对经济与文化辩证关系的深邃思考,犹如苏绣至品“双面绣”——一面与另一面从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一)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

7月3日拍摄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昆曲、评弹、苏绣、缂丝等非遗聚集此地,呈现着姑苏人文的原汁原味。

  近年来,遵循“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原则,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近8000户居民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同时,完善街区建设和公共设施,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实现了古城的保护性更新。

  此次江苏之行,总书记专程来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并饶有兴致地同大家一起观看苏州评弹表演。

7月6日拍摄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杨依军 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总书记的这一行程安排,不仅着眼于“古”,更着眼于“今”;不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

  (二)

  上个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排在前两位。在苏州,人们对此感受尤深。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在平江路南入口处,有一处碑亭展示着宋代《平江图》。摹绘平江府即今日苏州城的《平江图》,其中“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之格局,跨越约800年延续至今,几无二致。

拼版照片:左图为宋代碑刻《平江图》(资料照片);右图为2023年3月拍摄的苏州古城的卫星图像。

  苏州、江苏,有以百年、千年为计的“不变”,也有创新发展的“巨变”。总书记此次考察的苏州工业园区,是近30年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出现的新事物;此次工业园区所展示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近些年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连续性,意味着“守正”;创新性,意味着“开拓”。连续性与创新性在江苏的融合,启示着人们: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气质,蕴含着发展进步的强劲动能。

  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漫步平江路,我们感悟着文化如何润泽一方百姓、繁荣一方经济;深入苏州和江苏的科技创新企业,我们更能感受到,在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承载着多么厚重的文明积淀、蕴藏着多么磅礴的精神力量。

  (三)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一条条古街、一座座古城,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记忆,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

平江路上苏绣工作室一角。新华社记者 杨依军 摄

  “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出深刻阐述。此次江苏考察,总书记又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7月6日拍摄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杨依军 摄

  “昨天我看了工业园区,今天又看了传统文化街区,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总书记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殷切期望。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好古街、守护好古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全局。

  策划:霍小光、刘亢

  监制:张旭东、张晓松

  主笔:杨依军、王恒志

  统筹:王绚、凌军辉、张展鹏

  视觉|编辑:吴晶晶、郝晓静

  动图制作:李雨泽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