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秋意渐盛,蟹肥菊黄,9月23日,秋高气爽中,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来临。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从秋分这一节气的命名中不难看出,这一日,阴阳相半,昼夜相等,露冷风清。同时,这天正好是立秋到霜降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之意,于是得名“秋分”。
过去,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极为重要的存在。因为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而中秋节也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此外,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一节气中,人们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珍惜着为数不多凉爽的仲秋之日。“成都人常说,‘秋分一过,白天短一线,夜晚长一线’。之后,气温逐渐降低,一夜冷一夜。”民俗专家刘孝昌说。
粘雀儿嘴寄望稻谷丰收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翻开古籍记载,就可看到古人将秋分划为三候,意思是雷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之后便不再打雷了。同时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且秋分后天气干燥,所以湖泊与河流中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便开始干涸。”刘孝昌说。
秋分时节到,农家自然也忙碌起来。金秋送爽,稻谷飘香,刘孝昌描述说,此时刚好是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时节,“稻谷收割完毕之后,农家还要忙着翻耕土地,准备播种。除了要积肥、堆肥,还会不时趁着秋日的好天气晾晒新谷。”
说到农家的秋分习俗,甚为有趣的,还得数“粘雀子嘴”,主要在成都周边农村流行。“昔日老成都郊区的农民,秋分大多是不劳作的,会休息一天。”刘孝昌说,这日农家时兴吃红糖芝麻馅儿的汤圆,家中妇女在前一日包汤圆时,总会准备几个不包内馅的白汤圆。
“把这些汤圆煮好晾凉后,用一根细长的竹竿叉起来,再将这些竹竿分别插在田边地角里,让雀鸟来啄食汤圆。”原来,此举的意图,是农户们希望黏黏的汤圆能够粘住麻雀的嘴巴,免得它们吃粮食种子破坏庄稼。刘孝昌说:“有时家里的老婆婆,一边叉汤圆一边嘴里还要念叨两句,让雀鸟吃了汤圆就别来破坏庄稼了。当然,农家粘雀嘴的习俗也暗含着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稻谷丰收。”
望南极星收获好兆头
将时光往前推,能够发现一项十分古老的秋分习俗,叫“候南极”。当下,这项习俗已经鲜有人知晓了。
“这项习俗就是望南极星,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老成都仍旧十分流行。”刘孝昌回忆说,因为中国地处北半球,因此南极星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极易消逝。且在古人的认知中,将南极星视为南极仙翁,也就是寿星,认为其是掌管长寿的神仙。古人把南极星看作祥瑞的象征,于是在秋分这一日,会去遥望这颗星宿。
《史记·天官书第五》中记载:“南极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秋分之日,帝王们会率领群臣,到南郊迎接南极星。
对于旧时成都的寻常百姓而言,能在秋分日看到南极星,也是祥瑞的兆头。“虽然在秋分日,能看到南极星的机会不是很多,但人们还是怀揣着希望。通常,天还未亮,全家老小就起了床,站在街头空坝里或池塘边举目眺望,运气好时就会望到这颗南极星。”刘孝昌说,能看到南极星的时机,一般是天未亮的清晨,且必须是晴朗的夜空,南极星才会一闪而逝。对于看到的人来说,收获的是一份好兆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分时节,田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民间更有丰富的食物可以品尝。尽情享受为数不多的仲秋之日吧,不必为即将到来的萧瑟景象伤怀。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