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阳康’了,怎么还咳嗽?不会‘重阳’了吧?”“腰疼背疼还流鼻涕,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我‘阳过’了,出门可以不用戴口罩了”……近期,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很多人在心理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起伏波动:没有“中招”的时刻“幻阳”,“阳康”后怕“重阳”,“阳过”过于放松。对此,“江宁社会心理服务”热线的资深接线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宁区心理学会秘书长汪娟娟建议大家“关注当下,好好生活”,通过安排好每一天去缓解消沉情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太焦虑! 和“阳康”们一起上班担心被传染
“我今天和‘阳康’吃饭了,回来测了温度37℃,但是测了抗原是‘阴’,‘幻阳’越来越严重了。”90后南京姑娘李女士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阳”,随着“阳康”们的复工,她愈加慌乱。不仅不敢去单位食堂吃饭,而且在单位上班全程戴口罩,连口水都不敢喝。“太难受了,天天觉得自己‘阳’了。”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她每天测量3次体温、做1次抗原。
对此,汪娟娟指出,“这一切都是焦虑惹的祸,很多人除了担心感染、重症或者死亡,更多的是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感染’的不确定性的恐慌。”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在较长时间内,不断地为某种还未发生的、难以预料的危险或不幸事件担心,被称为“预期性焦虑”。当然,它不仅仅来源于疫情,或许也经常性地在大家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比如,明天要默写单词了,后天要体能测试了,下个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这些都是我们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害怕和担忧。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类似的情境下,我们之所以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往往是因为我们高估了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并且灾难化了某些事情的后果。”汪娟娟说。
莫放松!
“阳康”后需要继续做好防护
近期,在朋友圈、信息平台上,“我阳了”“我中招了”变成了“我好像又‘中招’了”“我可能‘重阳’”了。在周围不少朋友、同学、家人相继“阳康”后,不少人却因为还有些症状,不断怀疑自己可能“中招”了,于是又开始时刻关注自己身体变化、测量体温、做抗原测试,看到结果是阴性时,并没有高兴,反而觉得可能只是症状不明显,甚至怀疑抗原试剂出了问题。时间长了,自己愈发焦虑、紧张、多疑。
对于“阳康”后又“幻阳”的人,汪娟娟告诉记者,这在心理学上属于“刺激泛化”,“因为之前事件带来的伤害,让人们产生恐惧的反应。这种刺激泛化本质上是有利于生存的,能够让我们提前应对危险,产生预警来保护自己。但这个泛化也不能过度,如果过度的话,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出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现象,所以泛化要适度。”
也有些人觉得自己“阳过”了,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像这样的人群也需要过多关注,不能盲目自信,需要加强认知,继续做好防护,让自己的生活状态保持在一个稳定平和的状态。
专家建议这么做:
转移注意力积极面对
因此,“关注当下,好好生活”就十分重要了。汪娟娟建议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周围的很多事物都是会随时变化的。在不断面对新问题和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一定要充满信心,相信这样的特殊时期只是短暂的。
另外,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被感染,内心紧张、焦虑和烦躁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我们还是要时不时提醒自己,不能一直消沉,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按时作息、认真学习,把自己的每一天安排好。”汪娟娟提到,很多人在网络上、朋友圈里“晒阳”“聊阳”“调侃阳”,也是表达情绪、释放情绪的一种有益的方式,说出来总比憋在心里好,不必“谈阳色变”。
现阶段如何缓解焦虑呢?汪娟娟提出要转移注意力,要尽快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减少观看或收听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消息,从而减少烦恼和焦虑;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去,让生活充实起来;可以每日固定时间给家人、朋友打视频电话,彼此交流一下周边的事情,让生活有趣起来;对未来生活做个规划,比如旅游、工作、家庭等,让生活点亮起来!
心理聊吧
栏目主持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睿
邮箱:48627418@qq.com